新疆日报讯(记者宋卫国 通讯员郭城报道)在博湖县才坎诺尔乡拉罕诺尔村,灰白相间的安居房掩映在树丛中,笔直的防渗渠从脚下延绵向远方,新修的柏油路通村入组……这个昔日的自治区级贫困村,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接力引领下焕发出新生机。
自2017年巴州中级人民法院到该村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以来,先后实施了一批惠民生项目,铺设村主干道建设道路19.26公里、清淤排渠5公里、新建防渗渠5.8公里、实施节水滴灌面积3100亩、铺设供排水管道13.8公里等。
“从2017年开始,虽然工作队有调整轮换,但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一直没有变。驻村不仅要住在村里,更要‘住’进群众的心里。”巴州中级人民法院驻拉罕诺尔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张文胜说。
耐心解难题
“啥?拆我的旧房子?不行!我看谁敢拆!”村民蔡永庆瞪圆了眼睛看着入户走访的工作队队员。
2017年蔡永庆家的安居房建成以后,他和老伴一直都没有住进新房,而是生活在原来的土坯房里。这栋土坯房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墙角已经有了裂缝,碰上下雨天还会漏雨。蔡永庆的老伴腰不好,住在阴冷潮湿的土坯房里既不安全,也不利于身体健康。
可无论说什么,蔡永庆就是不同意拆旧房、住新房。原来,很多年前蔡永庆听说新疆的石头有很多都是玉石,他从戈壁滩上捡了好多石头,都存放在老房子里,他认为,要是一拆旧房,那些“宝贝”都得埋进废墟里了。张文胜知道虽然这些石头并不是玉石,但却是蔡永庆的寄托,要解决这件事,就得妥善安置这些“宝贝”。
最后,工作队决定,替蔡永庆搬家。搬家这天,工作队队员、村干部、党团员志愿者来了十几个人,大家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把从蔡永庆房子里搬出的石头放置在院子里的一个角落。
蔡永庆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和额头上的汗水,再也不固执了。如今他和老伴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房,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
工作出实招
拉罕诺尔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全村588户1709人当中就有269户695人是贫困户。
制约拉罕诺尔村脱贫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水。2019年,张文胜刚刚上任就了解到一个情况,村里的老水渠因年久失修,灌溉时跑漏严重,而且土地盐碱化程度高。
“我们组在水渠的下游,一到用水季节,水来得慢、来得小,我们都急得不行。”说起以前浇水的难,拉罕诺尔村二组村民范福元记忆犹新,“12亩地浇下来得花一周时间,人还得看着水,啥也干不成。”
为提高灌溉效率,降低水资源流失,彻底解决村民灌溉用水难问题,2019年工作队多方筹资,投入44万元为村里排渠清淤5公里,新建防渗渠5.8公里,彻底解决了二组114户村民1300多亩地的浇水问题。
“看到没有,现在闸门一提,水就下来了,不到3天12亩地就浇完了。”范福元高兴地说。
排渠清淤和新建防渗渠带来的不仅是土地盐碱化程度降低了、浇灌效率提高了,来自土地的回报更是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以前12亩色素辣椒年收入在1.4万元左右,现在你猜猜有多少?3万元!”范福元心里这笔账可比谁都清楚。
精心谋幸福
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蚊蝇乱飞、臭气熏天……很多人对于农村的落后印象始于厕所。
在派出单位和县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张文胜带着工作队和村“两委”动员群众,根据县委统一部署,从去年7月底开始,将“厕所革命”作为扮靓美丽乡村、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加以推动。
工作队筹资1495.3万元,铺设供排水管道13.8公里,解决了全村4个村民小组70%村民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问题。
“现在,厕所上下水、排污等啥都方便,我们真感谢党派来的这支工作队。”用上水冲式马桶的村民杨继旺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目前,拉罕诺尔村430户农户中,已安装水冲式马桶的有180户,使用新型旱厕的有16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