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同心筑梦迎新春 凝心聚力建新功         打造乡村“新名片”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开展冬季植树绿化 人居环境再提升         心系南疆基层 担当社会责任 助力乡村振兴         加强安全防范 筑牢美丽乡村   
国家信息中心|新疆电子政务|新疆发展改革
首  页 公告通知 走进新疆 发改要闻 经济分析 政策法规 发展规划 体制改革
乡村振兴 新疆风采 领导讲话 信息专报 民生工程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  页>>访惠聚驻村>>访汇聚、一家亲、支教>>正文

和硕县:村民庭院“方寸地”建成“增收园”

2020/08/27 12:43:26  点击:[]

  天山网讯(通讯员吕金歌 郭慧 李飞报道)一场秋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走进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乌什塔拉乡沙梁湾村村民周光吉家,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小院。钢结构的大棚里,豆角、西红柿、茄子、辣椒等蔬菜长势喜人;鸡舍里,公鸡昂着头走来走去;牛圈里,两头肉牛正悠闲地嚼着青草……

  看着眼前的一切,沙梁湾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张华心中满是欢喜。东瞅瞅,看看茄子成色;西瞧瞧,看看肉牛长势,仿佛进入自家小院一般。

  “张书记,您来了。”周光吉见到院里的张华,脸上挂满了笑容,赶紧走上前拉着张华的手,招呼进屋。

  “张书记,今年我们家的日子过得好安逸。”周光吉伸出手,向张华一笔一笔讲起今年的收成。

  “年初,光种大棚草莓就收入3000多元。接着又套种糯玉米,因为上市早、行情好,卖了1万多元。加上养的土鸡、种的蔬菜,今年收入达3万多元。”周光吉说。

  周光吉年近70岁,家里就他和老伴两个人。2014年,他们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张华从县城来到沙梁湾村,被任命为和硕县纪委监委驻乌什塔拉乡沙梁湾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作为周光吉的包联干部,张华一有时间就往他家里跑,话农事、聊政策,帮他干活。日子久了,两人感情越来越深。

  “叔,您有种植蔬菜的技能,加上家里有这么大的院子,如果建个温室大棚一定能增加不少收入。”张华说。

  “咋没想过,要建温室大棚,哪有那么多钱。干不了!”周光吉又是摇头又是摆手。

  “叔,您看!”说着,张华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张图纸,“我们工作队早就替您想好了,建大棚的钱由我们帮您解决,您只要发挥技能种好蔬菜就行!”

  周光吉握着张华的手百感交集,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原来,张华在详细了解周光吉家的情况后,为他量身定制了帮扶计划。工作队出面,多次与乡党委、政府协调,争取到专项扶贫资金10万元,计划在他家院子里修建两座钢结构温室大棚。

  大棚建好后,张华请来农技专家,为周光吉老两口讲授大棚种植技术。当年,周光吉就尝到了发展大棚经济的甜头,仅半年就收入1万多元,顺利脱贫。

  周光吉脱贫的故事不是个例。2014年,沙梁湾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600元。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年底,全村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00元。

  现在的沙梁湾村,柏油村道平坦宽阔,家庭院落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树木茂盛,新绘的文化墙充满文明气息,群众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20元。

  “精准施策让贫困群众看到了曙光。”张华说,“下一步,工作队将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发展规划,结合农业产业扶贫、项目资金投入,重点打造成本低、收益高、见效快的特色庭院经济,真正把‘方寸地’建成各族群众的‘增收园’。”

(巴音郭楞日报)

上一条:轮台县:工业番茄丰收 农民开心采摘
下一条:“垃圾岛”变身绿色氧吧

关闭窗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息中心承办
新ICP备12001288号-8
今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