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不是一道“选答题”,而是一堂“必修课”。
12月4日,《新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研究报告(2023)》出炉,客观评价当前新疆数实融合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短板、改进的方向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对推动新疆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新疆正加快数实深度融合,数字产业化向强基础、重创新方向转变,与实体经济融合走深向实。
挖掘优势 发展数字经济
2022年,新疆数字经济规模逼近5000亿元大关,为数实融合打下了基础。
新疆实体经济的数字化程度如何?《报告》显示,新疆企业单位计算机拥有量约为36台/家,计算机普及率为99.95%,略高于全国99.9%的普及率;在企业局域网普及率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分别为75.45%、87.5%、71.28%,高于全国70.2%的普及率;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的企业网站普及率,略高于全国水平。
打开手机APP和小程序,就可轻松缴纳通讯费、电费、水费;参保人员通过线上购药也可以享受医保报销;新疆各医院早已开通在线挂号、结账业务……这些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疆数字化发展正驶入快车道。
《报告》显示,全国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平均值为42.63%,新疆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平均值为37.62%,与全国基本趋同。
夯实数字经济基础,为后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专门列有“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内容。今年以来,与“数字”“大数据”相关的单位、企业纷纷成立,上合组织大数据合作中心新疆分中心、各类数字研究院纷纷落地新疆。
一桩桩实例有力证明,新疆正乘“数”而上,向“数”而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基础越来越扎实。
推动融合 提高发展效率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新疆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报告》主要撰稿人、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兵表示,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中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对做强做优做大新疆数字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
数实融合,必须以产业为支撑。《报告》显示,“八大产业集群”的相关行业,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基础指数、投入指数和成效指数较高。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采矿业等10个行业的融合指数超过整体融合指数。在单位数字化投入金额方面,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采矿业分别为523.66万元/家、354.38万元/家,占据前两位。
数字化投入让数实融合在产业中的成效尤为明显。
伽师县铜辉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智能化建设,企业的选矿回收率提高到95.5%以上,选矿综合能耗降至每吨3千克标准煤,比国标先进值低45.45%。
“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线缆厂党委书记、总经理王嵩伟介绍,随着一批国际领先的智能化设备投运,人均产能较以往可提升253%,坪效产能提升151%。
陈兵表示,融合发展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实体经济的变革和扩张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
无缝对接 提升融合成效
在数实融合的实践过程中,智能化、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工业软件等数字产业,成为护航实体产业的重要助手。
在新疆实体经济中,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占主体。陈兵坦言,这些企业多数处于工业2.0阶段,对数字技术发挥功用的环节内容及效益优势认识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学习或应用数字技术的经济能力不强,突破技术壁垒、完成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应用难度较大。
《报告》指出,从对387家新疆企业调研看,37%的企业没有制定数字化转型相关规划,21.2%的企业没有数字化转型负责人;部分管理人员认为数字化就是信息化,对企业发展作用有限;部分制造企业对工业互联网、产业大脑等协同共享平台持保留态度。
从对“四上”企业的数字化统计数据看,单位企业信息技术员工数为2人,信息技术员工占企业员工总数的2.14%;单位企业数字化投入35.07万元,数字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0.16%。企业在研发、销售、生产三个环节数字化普及率低于全国水平,67.64%的网络宣传推广只带来5.98%的网上销售普及率,投入产出比低,融合发展效益不明显。
如何推进新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陈兵建议,企业应以长期视角拓展其运营和创新能力,打造数字产业集群生态体系,和生态体系中的合作伙伴实现系统联接,做到供需数据的无缝对接。通过和合作伙伴、上下游企业、终端用户的数字联接,快速感知用户需求的场景变化,按需生产、定制生产,实现从功能需求到场景需求的升级,提升企业的融合发展效果。
《报告》还建议,应建立健全数字化人才培养制度,提高员工数字化技术和管理的素养;与数字服务企业合作或通过外包服务平台,快速找到适合的数字化人才。同时,聚焦“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精准培育,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共生共赢的创新生态,为数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郑卓)
(责编:陈新辉、杨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