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有志 宋阳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作出重要部署,为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当前,乡村产业发展还面临一些难点。一方面,乡村产业发展要素尚不完备,限制人才、技术、资金等关键基础要素集聚的因素依然存在,城市发展形成的虹吸效应还会在较长一个时期内起作用。另一方面,乡村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尚未形成,产业特色不突出、体系不健全、链条不完整、品牌效应不明显,产业融合水平不高,联农带农效果也不显著,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还面临挑战。这些都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的弱质性和传统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都要求乡村产业振兴必须走挖掘自身比较优势以激活内生动力、落实相关政策以获得外部支持的路子,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因此,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把握好、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一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市场需求压力较大;农业经营规模普遍较小,自给性强、商品率低。国际上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更好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既要做到精准,又要做到务实,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两手发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乡村产业选择和培育、推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等方面遵循市场原则,又要着力克服农业弱质性,在产业培育、生态价值实现、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的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挖掘比较优势,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二是粮食丰收和农民增收的关系。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农民既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又是产业发展的主体。更好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必须统筹好粮食丰收和农民增收,实现二者同步发展,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要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粮食单产,加快产业融合,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有效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千万工程”经验,进一步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最大限度促进农民增收,稳定适当的农业从业人员规模。同时,优化现有种粮补贴政策,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建立粮食安全保障贡献与种粮农民收入之间的正向联系,持续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是产业振兴和城乡融合的关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融合发展是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必由之路。要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畅通资源要素在城乡间流动的通道,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县域为纽带,以乡村特色资源为基础,推动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厚植乡村产业体系发展基础,提升乡村产业的收益率。要以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对人才等优质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便利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四是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的关系。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乡村文化振兴对产业振兴的赋能作用日益凸显。贵州的“村BA”“村超”等群众体育赛事兴起,进而助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提升竞争力,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乡村全面振兴是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实现的过程。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提升乡村文化价值,正是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的重要途径。应以文化发展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统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充分挖掘、收集、整理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好村落传统风貌,特别是推动文化产业人才、资金、项目下乡,助力乡村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涌现,挖掘提升乡村人文价值,增强乡村审美韵味,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五是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的关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本质上是推动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延伸,以及农业多种功能拓展和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农业不仅包括生产,还涉及加工和相关衍生服务,由原料生产向加工品销售、大宗产品销售向品牌产品营销、产品供给向服务供给延伸,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会对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居环境造成影响。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既要关注产业发展,又要统筹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应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围绕乡村生态资源优势,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生态资源自然价值增值和生态资本增殖,发挥乡村绿色生活方式的引导教育功能,厚植乡村生态振兴基础。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协调各方面关系和应对各类新问题新挑战,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基础,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持续动力和有力支撑。